“李老板,你放心,你订购的6000枝非洲菊今晚负责送到。”3月7日,在大冶市风灵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在接订货电话的余贵珍有些歉意地说,“不好意思,这几天太忙了。”
在灵乡这片热土上,有一大群像余贵珍这样的“巾帼英雄”,默默地为乡村振兴付出“她力量”:用智慧、拼搏撑起当地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2000年早春,贵州女孩余贵珍在上海一个花卉基地里,与大冶灵乡小伙袁福中因花结缘。18年过去,俩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成为花卉种植的土专家。2018年,在灵乡镇风亭村村委会的大力邀请下,余贵珍“夫唱妇随”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大冶市风灵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托管村民土地60亩种植非洲菊。经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合作社的非洲菊种植从最初的6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210亩,种植品种近十个,产品更是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
据风亭村支书柯文龙介绍,余贵珍夫妇创办的鲜花基地现在每天可采摘销售鲜花5000余株,每天可安排当地劳动力10余名。高峰时期,从采摘到包花共有60多名工人,每人每年至少也有1万多元的收益。这一花卉基地已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一大产业。
“各位新老朋友,本周在市里参加‘两会’,有需要产品的请私信我或到公司在市区设置的门店订购。” 这是大冶康之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小小发的一条朋友圈消息。
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冯小小每天的确有点忙。从市区家中到基地,每天往返需要3个小时,还要忙市场销售。“冬天的时候,我是忙到‘两头黑’。” 冯小小形象地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在灵乡镇风桥村康之堂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大棚內,几名农妇的手如同在铁皮石斛枝头飞舞,不一会便采摘满满一筐石斛枝条,立即被员工运送至烘房加工。
冯小小接受电话采访时说,过段时间是石斛花最佳采摘季,公司每天都要聘请当地村民近20人务工,能采摘鲜花100公斤左右,加工干花20公斤左右,除为公司一年创造近百万利润外,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收入120余万元。
“将积极延伸发展触角,加强农村妇女劳动力、女性创业者实用新技术、现代农业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全镇妇女在乡村振兴中的‘半边天’作用,成为我镇经济发展中一道靓丽风景。” 同样身为女性的该镇镇长陈春娥倍感自豪地说。
通讯员 张友江 陈佳颖
责任编辑 梅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