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火流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大冶火流星第三代传承人的刘柏林,结合时代发展,改良创新传统器材,用了近三十年时间,让这项技术从奇人特技逐渐变为全民健身运动。
木炭放进铁丝笼,系一根绳索,双手扭、甩、缠、绕,完成一系列舞花动作,这便是大冶非遗——火流星。唐朝开始,它就是与舞龙、舞狮齐名的体育艺术项目,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大冶市火流星第三代传承人 刘柏林:杜甫写过诗,里面有两句,来如雷霆收正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是专门描写火流星中的情景的。村民之间,你到我湾子,锣鼓一打响,火流星就上场,还有民族的很多乐器配在一起,很有气势。
融合了大冶严门拳、孔门拳、岳门拳三大本地拳法的火流星,足足有36种表演套路,不仅可以模仿棍花、枪花,还能模拟出软兵器九节鞭花等。不过这耍起来,可并不容易。而且,火流星本身危险性大、练习难度高,一度沉寂多年。
为了让这项技艺重焕生机,担任过小学体育教师的刘柏林萌生了在课堂上开设火流星课程的想法。他在传统设计基础上,将铁丝球换成胶球,研究出“没有火的火流星”,并在2008年获得了该项发明专利。这颗改造后的“火球”,就是刘柏林的巧思 。
大冶市火流星第三代传承人 刘柏林:我专门是到深圳、东莞那边去搞生产,后来转到义乌,这种球的弹性软得像那个鸡蛋皮一样的,碰到身上也不痛,能够调整重量,有一个球,全家都可以用。
带着这一颗小小的“专利球”,20年来,刘柏林走遍湖北省内百余所中小学,义务辅导体育教师3000人次、学生30余万人,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在他的带动下,2012年,火流星入围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推广项目。
大冶市火流星第三代传承人 刘柏林:花了几年的时间,把这个火流星编成一个教材,10万字,大冶每个乡镇都去了,武汉市13个培训班,要把它传承下去。
大冶市还专门成立全脑体育器材厂,专注于火流星器械的制造;组建恒星新兴艺术体育传播中心,通过多元化传播手段,让小小的“火球”,点亮千家万户。
大冶市师范附属小学学生 曹逸煊:像玩那个金箍棒一样的感觉,非常有历史文化,所以我们就要把它传承下去。
大冶市师范附属小学副校长 黄锋:我们以校本教材的方式来呈现,每周一次到两次课,上千人(上过),传统文化我们也要继承和发扬。
记者:胡志波 通讯员 张伟 编辑 毕莺
一审:刘露
二审:邱桂兰
三审:董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