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家社协同的教师教育跨界合作机制构建与实践建议

2025-03-14 12:37   发布于湖北 阅读数: 2883

随着多样化的校家社合作实践的开展,教师开始被要求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做好准备,然而大部分教师在入职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家校合作领域的培训。2022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明确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校家社合作,指的是家庭、学校与其他社会或社区组织之间建立的跨界合作关系。聚焦于这种跨界合作,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家校社合作的具体机制和推进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扮演学校教育者的角色,还主动走出校门,进入学生家庭和相关社区,成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者。据此,基于校家社协同探究教师教育跨界合作机制对于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应对多元化社会为基础教育带来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全年建设教育强国必然方向。

一、全力搭建“三种模式”,全程护航教师教育跨界合作。

与家长合作有赖于教师对家长和家庭持积极态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并且需要时间、技能、知识,才能开展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相关准备工作。在实践开展中还需要面向教育工作者与领导者真实接触的教育教学课程与内容,并对未来有所预测。本文提出弥补跨界合作短期化、割裂化、形式化的有效方案及策略,从而提高教师教育跨界合作质量。首先,搭建“学科师范类培养模式”(将校家社协同的理念与高校师范生培养紧密结合)、“岗前培训培养模式”(针对入职前的初任教师开展包含校家社协同内容的培训)、“在岗进修培养模式”(对在岗教师分批次分教龄,有针对性地补足校家社协同教育知识、技能)的“三种模式”,查漏补缺高校以及教育相关部门的课程与实践,提升教师校家社跨界合作能力,赋能教育全过程。其次,积极探讨校家社教师教育方案的实践与信息化内容,为未来教师在校家社协同领域的跨界表现提供准备。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没有被提供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的学习机会,所以需要在培养课程中既包括信息化沟通的学习机会,也包括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的面对面交流准备工作。

二、开展“专业发展教育+针对性指导”,促进教师教育跨界合作素养提升。

教师的校家社协同跨界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综合素质,与教育教学能力、教研创新能力、学习反思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密切相关。然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在与家长合作,利用教育与社会资源提升家长参与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种现状导致教师和家长之间长期缺乏有效沟通。尽管一些地方已经设立了母亲俱乐部和家长教师协会,但这些组织往往较为分散,对改善校家社协同的教育效果比较有限。首先,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不能只注重以经费、硬件方面的“硬投入”去提升办学水平,还要加强“软投入”,教师协同育人应纳入专业发展和工作业绩计算,增强他们的协同育人专业技能和能力。其次,基于入职前后教师教育跨界合作专业教育基础,在实习实训、工作实践过程中引入专业指导资源,有针对性地就各类跨界合作产生地问题开展指导。这也为高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教师教育跨界合作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对助力校家社视域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强调“通识课程+核心课程”并举,追踪教师教育跨界合作培养路径。

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从内容上缺乏校家社协同要义与操作的进路分析,从培养指向上也尚未结合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开展追踪性的长期培养。首先,强化校家社协同必须在教师通识教育课程中不断引入教师教育跨界合作观念意识,甚至设置专门核心课程讲授教师教育跨界在校家社协同方面的合作理念、发展、案例、方法等内容。其次,推动“教师教育跨界合作发展路径行动计划”,聚力多方教育与社会力量,追踪培养教师校家社协同的跨界能力。高校以及相关政府、教育部门制定“教师教育跨界合作发展路径行动计划”,计划包含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校家社合作精神和技能、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范人)、培养模式(学科师范类培养模式、岗前培训培养模式、在岗进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形成完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通识课为专业教学基础,增设与校家社合作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足教师实践机会)、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拟训练、校家社合作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足教师足够的实践机会)、培养效果(提升教师的校家社跨界合作意识、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难题)等内容,提出有效提升策略并产生政策咨询价值。

尽管在校家社协同的一线教育教学情境中存在诸多现实难题,但强化校家社协同的教师教育跨界合作机制构建并为未来实践提出合理建议将影响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教师专业化与跨界化的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筑牢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敏,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本文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24年度开放课题一般项目“基于校家社协同的教师教育跨界合作机制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jsjy202408)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