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屯鸟历史悠久,是“舌尖上的非遗”。眼下,阳新县的这只屯鸟以产业化为翼,从田间地头飞进现代工厂,从乡野农村迈向城市商超,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凤凰”。
在阳新县木港镇仓下村的山林里,返乡能人陈世德饲养的第一批阳新屯鸟苗长势喜人,即将走出“深闺”,走进大山。
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 农场主 陈世德:这个屯鸟现在长得很好,现在2斤多,3斤了,再过十几天,就可以赶到外面去了。
去年,陈世德计划利用流转的山场发展林下养殖,得知阳新屯鸟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订单式”模式让养殖户各环节都不愁,便先后投入48万元,完善屯鸟舍、污水管网等设施,办起了养殖基地。
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 农场主 陈世德:因为我这里是林下养殖,这里面温度、湿度都比较适合屯鸟的生长,水都是山上的山泉水,现在外面都是32度、33度,这里面只有25度,基本上适合屯鸟生长期,存活率在97%以上。
陈世德的家庭农场还流转了300多亩田地,产出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成为了屯鸟的口粮,而屯鸟粪经过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还田,形成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接下来,陈世德将严格按照阳新县发布的屯鸟养殖技术规程,生态慢养300天。
阳新世德种养殖家庭农场 农场主 陈世德:对养殖业信心非常大,今年准备养5000只,明年还扩展一个屯鸟舍,我们计划是养2万只。
阳新屯鸟是阳新县特有禽类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以前,因屯鸟食量大、饲养周期长,又缺乏精深加工体系,导致产业一直打不开局面。
2023年,阳新县将阳新屯鸟作为实施乡村振兴五大主导特色产业之一,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即一头狠抓源头保种选育,提升屯鸟的品质;一头聚焦产品加工,延伸链条提高附加值,进而带动中间养殖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全力推进阳新屯鸟产业化发展。
作为链上的关键环节,阳新县三溪镇建起国内最大、品质最优的阳新屯鸟保种繁育孵化基地,项目一期已投入使用,可年产种蛋150万枚,孵化屯鸟苗100万羽。
阳新县种畜场副场长 董健: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通过实施“6个统一”的策略,统一孵化,统一购苗,统一养殖,统一饲料,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确保生产和运营的高效和标准化。
阳新县还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打造阳新屯鸟区域性公用品牌,在阳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起5000平米的加工车间,产品覆盖生鲜、卤制、休闲零食等多个领域。
为进一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黄石还出台“屯鸟八条”相关扶持性政策,每年拿出1000万元的真金白银扶持屯鸟产业的发展, “大企业”带动“小农户”,“头”和“尾”良性互动,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目前, 阳新屯鸟产业已辐射全县22个镇及周边7个县市,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40个、林下生态基地60个,加工产业园可年产200万罐屯鸟汤、20万只卤屯鸟以及60余万枚屯鸟蛋,不仅入驻抖音、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实现“卖全国”,还摆上了中商、武商、盒马鲜生等大型连锁商超的货架,年产值达5亿元。2024年,阳新县获评全国乡村振兴品牌兴农典型案例。
眼下,阳新县正携手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阳新屯鸟品牌顶层战略规划设计。按照规划,2025年,阳新屯鸟突破10亿元产值,2030年高速增长,实现30亿元目标。凭借“一禽多吃”模式和“吃干榨净”理念,到2035年,阳新屯鸟冲刺百亿元产值,全力打造全国特色农业新标杆。
记者 费懋华 编辑 王添